戴高山文集_闽南语中国汉语古化石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闽南语中国汉语古化石 (第2/5页)

规模较大的中原河洛闽南语系。

    到了唐朝末年,由于黄巢起义,唐朝政府派出王潮、王审邽、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,最后王潮被封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,所带下来的中原河洛将士,在福建安家立业,他们用当时的中原标准汉语,教化当地人读四书五经,形成第三次规模较大的中原河洛闽南语系。在漳州、泉州、厦门等地区,中原河洛语系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普及,形成流传至今的“读册音”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“读册音”就是当时唐朝中原人氏标准的汉语读音。虽然历经漫长的当地演化,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方言,但其根源依旧不变!

    就地名而言,除了晋江是纪念晋朝人氏而叫成习惯的名江之外,洛江以及附近的洛阳镇、及其闻名世界的洛阳桥,均是以中原先祖纪念南迁而留传子孙的名字!

    而与闽南语同时保留下来的唐代音乐——南音,则被称之为唐朝音乐的活化石,这也是唐朝中原文化的见证,这些音乐体系所留存下来的历史缩影,让人叹为观止。

    因此,当人们把闽南语看成一种地方语言时,我们事实上对它的根源并不了解!闽南语的真正源头,是中华河洛古汉语的缩影,是晋、唐、宋标准汉语读音的影本。它真实保留了当时的语法形式,只是在此过程中,由于与当地的吴越音产生参杂,才形成今天这种特殊的语系。尽管如此,闽南语的保留与传承,依旧是难能可贵的。

    2。

    那么,为什么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