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遗忘的角落_第二章 帝国危机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章 帝国危机 (第23/25页)

广、马援、班超、窦宪等一大批优秀的军伍英雄被后人奉为楷模。霍去病的“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”,马援的“男儿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”,西汉名将陈汤的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”,至今振聋发聩,令人热血沸腾。

    空前强大的唐王朝,则在开疆扩土中盛产了高适、岑参、王之涣、王昌龄等一大帮边塞诗人,出现了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,“月黑雁飞高,单于夜遁逃。欲将轻骑逐,大雪满弓刀”,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”等千古名句。体现了唐王朝军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,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。

    宋元明清时代,面对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,当时有抱负、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做出了积极回应,他们在消化、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,对佛道二教展开了一种强烈的文化攻势,力求解决中国社会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。

    于是,宋明理学诞生了。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北宋周敦颐、邵雍、张载、程颢、程颐兄弟,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,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。

    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,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,发展了心学体系。

    这些文化价值体系,虽然有消极的一面,但是重视主观意志,注重自我调节,激励人们发愤图强,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,注重气节道德,树立了国人的信仰,整合修固了中国的道德体系,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。宋、明,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经济、政治高度发达的两个朝代。

    可见,文化强盛对一个国家是何等的重要。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,实乃高瞻远瞩,必须举国支持。当今,我们遭受了三年新冠疫情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