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高山文集_最后的战友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最后的战友 (第1/5页)

    1

    1951年朝鲜平康前线,排长俞春茂和二班长全成远接到一个任务,让他们带领二班战士,到敌机经常出没的地方,挖敌人飞机空投下来的哑弹。

    他们集合好队伍,穿过一片茂密的松林,向目的地穿插而去。身后,是战士王永红、曾照义、邱芝廷、鞠学思等人。

    或许今天,我们对这个任务会感到奇怪,带一个班战士,冒着生命危险去挖敌人的哑弹,到底要干什么呢?当时的平康前线,战事到了白热化程度。敌人的火力相当威猛,我军前沿部队没日没夜在壕沟里猫着。天上是敌机狂轰滥炸,地上是炮火连天,部队伤亡很大。为了躲避敌人强大的火力,避免伤亡,一线指战员一致认为,利用坑道战术是减少伤亡和有效打击敌人的最佳方法。

    但是,打坑道需要很多炸药,当时前沿阵地本来就缺弹少药。部队领导向上级反映,得到回答是:目前运输条件有限,国内炸药一时无法运到,请同志们开动脑筋,想想办法!于是,部队领导组织干部战士会议,开动脑筋想办法,俗话说“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”有人马上提出:把敌人打到我军阵地炸不响的炮弹挖出来拆解,可以利用。但仅靠前沿阵地的哑弹,远远无法满足打坑道的需求,部队的伤亡每天增加,让前线指战员非常焦急。

    在朝鲜的每一天,我们的干部战士都在这种缺弹少药,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况下,和敌人顽强拼搏。如果不是如此,或许很多同志不会牺牲;如果不是如此,或许正义战争,可以早点结束!但对刚刚成立不久的共和国来说,经济上的困难,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。这样的战争,不光是战术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